男婚女嫁网:什么是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
免费征婚网称,“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”是一句中国传统俗语,强调男女成年后应及时婚嫁,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婚姻年龄的普遍认知,婚配观念是一个民族稳定繁衍的基础,礼法根基《礼记·曲礼》记载"男子二十冠而字,女子十五笄而字",在中国的周代已形成明确的适婚年龄指导规范,尽管实际的执行更无严格的限制,但总体有一个大概的俗定指引。
在汉朝,《白虎通义》将"男三十而娶,女二十而嫁"列入礼制,班固在《汉书·惠帝纪》中记载"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,五算"的强制婚配政策。这种制度设计源于三个层面:人口再生产需求:管仲"十年之计莫如树木,终身之计莫如树人"的治国理念宗法伦理维系:《周易·家人》强调"女正位乎内,男正位乎外"的性别分工社会秩序构建:通过婚姻网络形成"亲亲尊尊"的等级纽带。
古代婚俗的仪式图谱
唐代《酉阳杂俎》记载"婚嫁之礼,六礼备焉",完整呈现古代婚仪流程:纳采:男方遣使者以雁为贽(《仪礼·士昏礼》)问名:占卜合婚(敦煌文书P.2762《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婚嫁图》)亲迎:新郎驾车迎娶(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五记载北宋婚车装饰规制) 明代《朱子家礼》简化六礼为三礼,但核心仪式保留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催妆诗"(《全唐诗》卷798收录韩愈《催妆》)和"却扇礼"(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载温峤娶妇故事)等特色婚俗。
制度嬗变中的文化:
张力清代《户部则例》规定"凡男年十六、女年十四以上,并听婚嫁",显示法定婚龄的松动。但实际执行中呈现复杂态势:贵族阶层早婚现象突出(《红楼梦》中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配)贫困地区存在典妻婚(清代《刑案汇览》记载相关案例)士大夫阶层流行"婿长于妇"的年龄差(宋代《夷坚志》载洪迈妹夫大其妹15岁)
现代视角下的批判:
继承当代研究表明(李银河《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》),传统婚配观念存在双重性:积极面:保障家庭稳定的社会功能,消极面:压抑个体选择的制度惯性 2020年《民法典》将法定婚龄调整为男22周岁、女20周岁,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调适。当前"剩男剩女"现象(中国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显示30岁以上未婚人口达1.2亿),实质是个人权利意识觉醒与传统期待的价值碰撞,也体现了政策对人口繁衍的恐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