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中国大龄单身未婚男女数据
为你推荐
更改我的择偶要求

-
真爱粉

-
弱水三千

-
害羞的木头

-
天府之都

-
幸福彼岸

-
寻找幸福

-
仰化
如何定义大龄未婚:
个人觉得,如果一个人的年龄高于一个地区的在某一年平均结婚年龄,还没有结婚,就属于这个地区的大龄未婚人群,举例:2023年男性平均结婚年龄35.3岁,女性33.3岁,如果你是一个男性,在2023年36岁未婚,那么,你就属于这个年份统计的大龄未婚人群,事实的统计数据,并非如此,他们是严格卡年龄段的统计法,比如,他们认定30-39岁为大龄未婚人群,这个年龄段没有结婚的,都属于大龄未婚人群。
截至2025年,中国大龄单身未婚男女数据呈现以下特征:
数量规模:
大龄征婚网消息称,
30岁以上未婚女性突破4200万,30岁以上未婚男性达4270万,一线城市30-39岁女性未婚率超过35%,这还仅仅是大龄未婚人群的数据,算上大龄离异人群,这个数据更吓人。截止2025年,中国20岁-40岁适婚人群达到了3亿人,相当于美国总人口规模,如何盘活适婚人群经济,是中国政策的重中之重。
地域差异:
一线城市(如
北京、
上海、
广州等)初婚年龄普遍超过30岁,而上海2023年民政局数据显示,
2023年男性平均结婚年龄35.3岁,女性33.3岁,2023年,全市初婚男性平均年龄30.6岁,女性29.2岁,而到了2024年,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的婚姻登记数据,上海市初婚平均年龄为30.1岁,其中男性为30.8岁,女性为29.5岁,年龄呈上升趋势,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婚恋观念的变化和社会压力的影响,适婚人群中,有部分群体婚姻观念从“必选项”转向“非必选项”,这是让政策很头痛的一件事。
群体特征:
经济独立性较强: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.4万元,比家庭用户高23%,大龄不婚人群呈现出“高学历、高收入、高压力”等特征,不能说他们全部都是不婚人群,但社会传导给他们的压力,让他们不得不权衡利弊,最终作出不婚或推迟结婚的决定。
过去10年大龄单身男女比例图:
态度大转变:
中国人的
婚恋态度大转变,从90后、00后人群调查得知,认同“婚姻非必选项”的比例高达36%,这个群体更注重个人自由与价值实现,而忽视社会责任和家庭角色的扮演,从而做出晚婚或不婚的决定。
好消息是,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地方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,推出有针对性的优待措施:杭州试点“单身人才安居工程”,苏州建设“独生友好型社区”并配套共享照护系统,广州白云区龙归南岭村推出,双方或一方为本村户籍股东成员的初婚夫妻,婚姻关系维持1年可申领2万元奖励;双方均为股东成员最高可获4万元。生育一孩至三孩可叠加奖励,累计最高10万元,山西吕梁市,初婚且女方年龄≤35周岁的夫妇,登记时可领1500元现金红包。
针对适婚人群不婚或晚婚问题,有学者建议推出单身税这一奇葩的构想,事实上,对于一线城市来讲,这一税种,早就存在了,他们在个税申报时,纳入了抚养小孩的税收减免,这就是对一种变相的单身税,然而,并没有什么卵用。种种现象表明,中国各个地方,对人口下降产生了严重的焦虑,这是全中国普遍现象,那么,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?